马钱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柏龄焦树德朱良春王为兰韦绪性 [复制链接]

1#
一、刘柏龄诊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

刘柏龄,第二届国医大师,长春医院(医院)主任医师。国医大师刘柏龄临床工作70余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丰富的经验,现将刘老治疗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仁。

病因病机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炎,该病发展较慢,早期从骶髂关节向上发展,最后致脊柱强5直,畸形。强直性脊柱炎是现代的病名,古代并没有记载,但从其症候特点分析,与中医的骨痹、竹节风等类似。结合临床,刘柏龄认为肾气亏虚为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之根本。《*帝内经》有云:“腰者肾之府。”同时足少阴肾经与脊柱相联系,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变在脊柱,脊柱与肾气的强弱关系密切,而肾气的亏虚,导致了脊柱失于肾气的濡养,易于受到外邪的侵入。一旦患者感受风寒湿邪,则发为本病。故刘柏龄认为本病根本病因是肾气亏虚,风寒湿等外邪侵袭。

临证经验

刘柏龄在治疗强脊之时,将此病分为两种证型。

一种是寒湿痹阻型,治疗原则为温化寒湿,刘柏龄常用五藤二草汤加减进行治疗,方药组成为忍冬藤30g,鸡血藤25g,海风藤15g,地龙20g,乳香10g,络石藤15g,豨莶草20g,狗脊20g,伸筋草20g,杜仲20g,地龙20g,青风藤15g,五加皮20g,威灵仙15g,蜈蚣2条,没药10g,麻*10g,桂枝10g,水煎取汁,每日2次。

第二种是肝肾亏虚型,治疗原则为补肾通督,刘柏龄常用温肾通督汤加减进行治疗,方药组成为熟地*30g,萆薢15g,地龙20g,没药10g,仙灵脾20g,桑寄生20g,蜈蚣2条,甘草10g,狗脊20g,枸杞子20g,白芍30g,骨碎补30g,杜仲20g,丹参30g,鸡血藤30g,水煎取汁,每日2次。刘柏龄总是将补肾贯穿始终。刘柏龄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与肾气关系密切,故在临床上常配伍杜仲、狗脊、熟地*、淫羊藿等,这也是刘柏龄“治肾亦治骨”思想的体现。

典型医案

申某,男性,时年27岁,年8月16日初诊,患者腰背痛6个月,6个月前因劳累后出现腰背痛,现疼痛以下腰为重且伴有晨僵,背凉恶寒,阴雨天加重,得热痛减。化验:HLA-B27阳性。查体:腰椎活动度受限,双侧骶髂关节叩击痛阳性,“4”字试验阳性,脉沉弦细,舌苔厚。CT示:两骶髂关节间隙变窄,边缘欠光滑,周围骨质変硬。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辨证为寒湿痹阻型,处方为五藤二草汤加桑寄生30g,肉桂10g,巴戟天20g,制附子10g(先煎),10服水煎,每日2次,饭前服用。

8月26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后症状好转,腰背痛减轻,背凉减轻,但下肢酸软无力,晨僵好转,前方加熟地30g,淫羊藿30g,制附子10g(先煎),山茱萸15g,10服,水煎,每日2次,饭前服用。

9月6日三诊:患者自诉腰背已不痛,晨僵时有,胃稍有不适,饮食欠佳。前方去乳香、没药加山药15g,白术15g,砂仁10g,10服,水煎,每日2次,改为饭后服用。

9月16四诊:患者自诉病情明显好转,腰背基本不痛,晨僵已无,嘱服用壮骨伸筋胶囊合舒筋片2个月,以巩固疗效。后回访患者,患者自诉腰背痛症状未出现,活动良好。

按:强直性脊柱炎属于较顽固的疾病,刘柏龄认为治疗此类疾病必辨明病因,审明何种邪气,分清楚主次。五藤二草汤为刘柏龄的常用方,该方以祛邪为主,同时补益肝肾。《本草汇言》说:凡藤蔓之属,皆可以通经入络,其中鸡血藤补血活血,忍冬藤清热疏风通络,海风藤祛风除湿通络,络石藤祛风通络消瘀,青风藤祛风湿,利小便,五藤合用以使气血周流,共为君药;豨莶草辛散,长于走窜,伸筋草苦降,走而不守,两药合用,辛散苦降,祛风湿,舒经络,通利关节;乳香辛温,能于血中行气,没药苦泄,善于化瘀,二药合用,气血兼顾,取效甚捷;威灵仙辛散温通,《雷公炮制药性解》云:威灵仙升降兼备,可通十二经脉;海桐皮苦温,祛风湿,通经络。此六药合用共为臣药。麻*桂枝合用发散风寒,使营卫调和,缓解全身疼痛。

刘柏龄在治疗腰痛病时,善用温药,温补肾气。狗脊杜仲是刘柏龄常用的对药,两药合用,补肝肾,强腰膝;五加皮辛温,强腰膝之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蜈蚣可内达脏腑,外达经络,痹阻之处皆能开。地龙通经络,其性趋下,此七药共为佐药。患者腰背痛以下腰为重,晨僵明显,背凉恶寒,阴雨天加重,得热痛减,此为寒湿之象,故首诊以祛寒湿为主兼补肾阳;服药10剂之后,症状好转,寒湿减轻,但肾气仍不足,故二诊加入些补肾药,以从本治疗。三诊,活血药物长期应用易伤及脾胃,故去乳香没药,加入调理脾胃之药,以促进运化,同时改为饭后服药;四诊患者症状好转,病情稳定,故嘱其用壮骨伸筋胶囊合舒筋片,以巩固疗效。

本文来源:《中国中医药报》年2月11日第五版

本文作者:长春中医药大学李泽、冷向阳

二、韦绪性姜术强督笑痛方

组成:制附子20克,*芪60克,鹿茸3克,金狗脊15克,盐杜仲15克,骨碎补15克,补骨脂15克,桂枝15克,白芍25克,全蝎9克,乌梢蛇12克,制马钱子0.9克(冲),桑寄生25克,炙甘草9克。功能:补肾强督,通经活络,兼祛伏邪。

主治:强直性脊椎炎肾虚督寒证。腰骶或腰背酸痛,凌晨腰骶僵硬,活动后缓解,或病人呈急性发作性疼痛,卧床不起,转侧翻身困难,以后渐至腰骶、脊背疼痛,伴腰背肢体酸楚重着,或晨起时腰背僵痛,活动不利,活动后痛减,阴雨天加剧,脉沉弦,舌质淡略黯,舌苔薄白或白腻。

用法:以上诸药日1剂,用水浸泡,制附子加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武火煎开,文火煎煮1小时,倒出药液,加水如上述煎法再煎20~30分钟,取药液毫升,分早晚饭后半小时温服。人参用文火煎50分钟(兑服),制马钱子研末分3次冲服,连服7天后停服。

方解:《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贯脊属肾,夹脊抵腰中……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脊柱为病,肾亏精虚是本,督脉阻滞是标,故腰背强痛,首当责之于督脉。肾精不足,督脉空疏,经脉瘀滞,邪因虚生,虚处藏奸。痰、瘀、湿、浊着于督脉,阻于经络,流注脊柱,充塞关节,深入骨骱脊髓,则脊背疼痛。疾病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终致脊柱强直,驼背以成。其中肾亏精虚是本,督脉阻滞是标。方中以炮附子辛甘大热,具有温肾强督,散寒止痛之功效,为“回阳救逆第一药”;桂枝辛温解表,疏散风寒,其与白芍相配调和营卫,兼祛伏邪;金狗脊、盐杜仲温肾强督,填精补髓;骨碎补、补骨脂助金狗脊、盐杜仲温补肾阳,填精补髓;桑寄生滋阴益肾,养肝补脾,即“阴中求阳”之意;*芪、当归、白芍、炙甘草,以补气养精血;全蝎、乌梢蛇、白僵蚕搜风通络,化瘀止痛;制马钱子祛风散寒止痛。诸药配伍,肝脾肾同调,燮理阴阳,标本兼顾,以温肾强督,填精补髓为主,兼祛伏邪,共奏温肾强督,强筋壮骨,兼祛伏邪之功。

加减:本病宜缓攻缓补,临证时应知常达度,方能提高疗效。若加强通经活络之力,可选加威灵仙,羌活、独活;若需加强补益肝肾,强筋壮骨药之力,可选加巴戟天、仙灵脾、续断;如肌肉萎缩,可加鹿角霜、大剂*芪;如久病或痛甚者,即使无明显瘀血征象,宜加川芎、丹参、姜*等活血化瘀之缓品,取宿邪宜缓攻之意;若腰背强直、僵硬、屈伸不利者,加虫类搜风剔络之蜈蚣、白僵蚕虫蚁迅速飞走灵动之品,以宣通气血,通络止痛;如肢体麻木不仁,关节久肿痛不消,可选加胆南星、白芥子、川贝母,以祛痰凝。治疗本病温肾强督助阳,需贯穿于病程的始终。

验案:李某,男,29岁。年1月8日初诊。主诉:反复腰骶部疼痛5年,加重半月。患者5年前受凉后腰骶疼痛,自行局部热敷后疼痛缓解,其后疼痛反复不愈,劳累、受寒易诱发,未予诊治。半月前劳累后腰骶疼痛加重,经休息不能缓解,活动后可减轻。刻诊:腰及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有按压痛,活动不受限,腰骶部僵硬,早晨明显,背部略畏寒,倦怠乏力,小便调,大便溏薄,日1~2次,脉沉弦,舌体略胖,舌质黯淡,苔白厚腻。CT示:骶髂关节间隙变窄,可见部分融合。HLA-27阳性,血沉39mm/h,C-反应蛋白76mg/L。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大偻。证属脾肾阳虚,寒湿痹阻督脉,久痛入络。治宜温肾强督,散寒燥湿,通经活络,兼祛伏邪。予姜术强督笑痛方加减。服上方14剂,腰及腰骶部疼痛缓解,局部有酸胀感,故效不更方。三诊守方继服14剂,腰及腰骶部疼痛未作,未诉不适,复查血沉及C--反应蛋白,皆在正常范围。遂改服参桂鹿茸丸,巩固疗效。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全国名老中医韦绪性教授学术传承人韦红霞、韦宇霞整理。本文仅供临床参考,不做用药指导,具体治疗与用药请遵医嘱!

三、朱氏温经蠲痹汤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中轴脊柱骨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系统性、炎性疾病,中轴受累主要指累及颈、胸、腰椎和骶髂关节,中轴脊柱炎包括骨关节、韧带肌腱和附着点炎等。严重者可发生中轴关节的畸形和强直,导致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的发展,对于本病的治疗手段也日益增多,生物DMARDs的出现,已经能使病情进展得到完全的缓解。但大多数的病人因种种原因仍然不能及早的得到完全充分的治疗,因此饱受病痛的折磨,而长期用药的不良反应也日益成为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用外治法协同治疗以解除病痛已成为风湿病专家的共识。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历史悠久,最早的描述可见于《内经》。根据其临床特征、病理特点和病情演变过程,可归属于“腰痹”、“骨痹”、“肾痹”、“竹节风”等范畴。

外治法也很早为古代医家应用,《医家源流》中就有“外科之法,最重外治”之说。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司呼吸,由于肺的宣发、肃降作用,皮肤也在进行着体内外的交换。毛孔在中医又被称为“气门”,所以体表组织不仅有防御与感觉的功能,同时还具有排泌、渗透和吸收的功能,熏蒸疗法就是利用这一生理特征而发挥作用的。另外某些中药还有促进透皮吸收的作用,可以增加与之配伍的其他药物被皮肤吸收的剂量。另一方面,药物中可挥发的成分,随蒸汽经口鼻及呼吸道吸收入体内,也是药物生效的一种途径。“朱氏温经蠲痹汤”是国医大师朱良春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拟定的治疗风湿痹证的经验方,临床应用颇有效验,由内服改为外治仍有良效,当一探究竟。

?

方中当归补血活血,《日华子本草》云:“主治一切风、一切血,补一切劳”,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煎剂含有挥发油。熟地*补血养阴、填精益髓,《本草纲目》云:“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现代药理认为其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的作用。仙灵脾又淫羊藿,能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日华子本草》记载“治一切冷风劳气,补腰膝,强心力,筋骨挛急,四肢不任”。现代药理发现其有增强肾上腺皮质轴、胸腺轴的分泌,和促蛋白合成、调节细胞代谢的功能,且含有挥发油成分。桂枝温通经脉、通阳化气,《本草经疏》言:  “实表祛邪,主风痹骨节疼痛”,现代药理表明其有镇痛、镇静、解热等作用,也含挥发油成分。乌梢蛇祛风通络、善治病久邪深,《开宝本草》谓其“解顽痹”,现代研究认为乌梢蛇水煎液和醇提取液有抗炎、镇静、镇痛作用,治疗关节、肌肉疼痛效果良好。鹿衔草祛风湿、强筋骨,《安徽志》  :  “性益阳,强筋健骨,补腰肾,生津液”,药理研究表明其有抗炎、免疫调节、增加组织器官血流量的作用。川乌祛风湿、温经止痛,《神农本草经》“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现代药理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和局部麻醉的功效。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本草正》“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现代药理提示其可解痉、镇痛、保肝,还有类似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以上诸药,有补有伐,有通有和,祛风除痹,强筋健骨,又有一定的挥发成分,故能取得良效,可经皮而入,药味简洁,深深体现中医精髓。

?版权声明:本文摘自《朱氏温经蠲痹汤熏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光明中医年6月第27卷第6期,作者/张冷、*丽萍。

四、王为兰:益肾通督为强直性脊柱炎治疗大法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脊柱和骶髂关节受累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病,西医学对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此前中医对此亦无统一定论。但王教授认为,强直性脊柱炎的根本病机为肾虚督脉瘀滞,正虚邪实,因此治疗原则应遵循扶正祛邪、益肾通督这一基本法则,即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扶正即为补肾,包括补肾阴、补肾阳和阴阳双补,其中也包含了补气、补血的内容,亦涵盖了养肝荣筋;祛邪在此就是通督之意,包括化痰、利湿、逐瘀、蠲浊,其与扶正相辅相成。正气充盈,则痰湿瘀浊之邪自灭;邪气退却,则精津气血自然充盈。

依据上述观点,并经过了大量临床实践,王教授拟定了益肾通督汤作为强直性脊柱炎治疗的基本方。用药如下:鹿角胶、龟甲胶、仙灵脾、巴戟肉、补骨脂、菟丝子、炒杜仲、熟地、枸杞子、山茱萸、女贞子、当归、白芍、炒白芥子、水蛭、蜈蚣、细辛、降香、川乌。本方阴阳两补,肾气、肾精并生,益肾之力足矣。王教授认为此方“通督”有两方面含义:一者,鹿角胶、龟甲胶、熟地、山茱萸、枸杞子、女贞子、仙灵脾、巴戟肉、补骨脂、炒杜仲、菟丝子、当归、白芍等补肾生精养血、充盈督脉,即通也,乃养而通之、而通之、盈而通之;二者,水蛭之活血化瘀,白芥子蠲除筋膜骨间之顽痰,蜈蚣搜剔骨骱固着之风湿,川乌、细辛、降香通行十二经之脉络,逐而通之、达而通之、攻而通之。

辨证论治

肾阳偏虚,督脉瘀滞

症见:背脊腰骶臀区疼痛,背冷恶寒,遇热痛减,遇寒加重,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补肾阳、填精益髓、通调督脉。

方药:右归丸合益肾通督汤加减。

肾阴偏虚,督脉瘀滞

症见:腰背酸痛,休息后减轻,伴头晕耳鸣、口燥咽干、失眠多梦,舌红苔薄或少,脉沉细。

治法:滋补肾阴、填精益髓、通调督脉。

方药:左归丸合益肾通督汤加减。

肾阴阳两虚,督脉瘀滞

症见:腰脊腰骶等部位疼痛,时轻时重,腰膝酸软无力,四肢不温,耳鸣,心烦失眠,自汗盗汗,尿频便溏,遗精阳痿,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填精、通调督脉、强筋健骨。

方药:益肾通督汤加减。

肝肾阴虚,督脉瘀滞

症见:腰脊骶髂隐痛,头胀眩晕,眼干目涩,耳鸣,燥热易怒,失眠健忘,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补肝肾、通调督脉。

方药:杞菊地*丸合益肾通督汤加减。

脾肾阳虚,督脉瘀滞

症见:腰脊酸痛,骶髂冷痛,喜暖怕凉,面色无华,纳少脘胀,疲倦乏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通调督脉。

方药:附子理中丸合金匮肾气丸、益肾通督汤加减。

气血两虚,督脉瘀滞

症见:腰脊骶髂疼痛发木,面色苍白,唇甲色淡,头晕心悸,气短懒言,神疲倦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气养血、通调督脉。

方药:人参养荣汤合益肾通督汤加减。

肝郁肾虚,督脉瘀滞

症见:腰骶脊柱疼痛,胸肋酸痛,两肋胀痛,胸闷叹息,精神抑郁,头痛目眩,舌苔薄白,脉弦细。

治法:疏肝解郁、益肾通督。

方药:四逆散合左归丸、益肾通督汤加减。

脾湿肾虚,督脉阻滞

症见:腰骶冷痛,脘腹胀满,纳呆,体倦身重,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厚或腻,脉细滑。

治法:温脾化湿、暖肾补火、通调督脉。

方药:实脾饮合右归丸、益肾通督汤加减。

五、王为兰诊治强直性脊柱炎秘验方王为兰(~),山东烟台人,首都医科医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于医院工作。王为兰擅长诊治风湿类疾病、温热病、痹证及内科杂病,尤其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方面有很深的造诣。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相似。此病可首先侵犯患者的骶髂关节,然后向上逐渐侵犯患者的腰椎、胸椎和颈椎。强直性脊柱炎的病程漫长,易造成残疾,对人体的危害很大。

王老在晚年潜心研究此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在医学界率先提出了强直性脊柱炎的病位在督脉、病机为“肾虚督瘀”的理论,倡导使用益肾通督法治疗此病,并创立了益肾通督汤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名方。他编写的《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一书是中医辨证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首部专著。在这部著作中,王老按照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和进展情况将此病分为急性发作期、余热伤阴期、阳虚余热未解期和肾阴阳两虚督脉瘀滞期,并创立了治疗不同时期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方。下面就介绍一下各期强直性脊柱炎的特点及王老治疗各期强直性脊柱炎的经验方。

1.急性发作期强直性脊柱炎

此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常可突然出现腰骶疼痛的症状。这种疼痛有时较轻微,有时则较重,有时会向上放射至胸颈部,有时会向下放射至大腿和足跟部,有时甚至可导致发病关节活动受限,使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此外,此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还可出现郁怒烦躁、心烦气急、口干舌燥、便干溲赤、发热恶寒、舌苔薄白或薄*、脉弦数等症状。治疗此期强直性脊柱炎应坚持清热解毒、除湿化浊的原则,可选用清热解毒除湿汤。其方药组成是: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莲、虎杖、金银花、连翘各15克,土茯苓20克,白鲜皮、丹皮、银藤、桂枝、川乌、生甘草各1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两次服下。

2.余热伤阴期强直性脊柱炎

此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出现颈项、背部轻微拘急疼痛、腰酸腿软、下肢隐痛、口干、烦躁、在夜间发低烧(体温约为37.5摄氏度)、舌质红、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等症状。治疗此期强直性脊柱炎应坚持清热养阴、荣筋强骨的原则,可选用养阴清热汤。其方药组成是:白花蛇舌草、生川断、金银花各15克,女贞子、炙龟甲、何首乌、生地、熟地各20克,草河车、地骨皮、金狗脊、炙甘草各1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两次服下。

3.阳虚余热未解期强直性脊柱炎

此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出现腰脊隐痛、酸痛、下肢不温、怕冷、后背恶寒、口不渴、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弱等症状。治疗此期强直性脊柱炎应坚持温阳解毒、佐以蠲痹的原则,可选用温阳解毒汤。其方药组成是:紫花地丁、土茯苓、丹参、巴戟肉、补骨脂各15克,大熟地、白花蛇舌草、生鹿角、肉苁蓉各20克,仙灵脾、沙苑子、炒杜仲、菟丝子、白芥子各10克,炙甘草6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可每日服1剂,分两次服下。

4.肾阴阳两虚,督脉瘀滞期强直性脊柱炎

此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可出现腰骶、脊背、髋骨、膝关节或足腱等处疼痛、晨僵、膝软无力、喜卧怠动、耳鸣耳聋、心烦失眠、四肢不温(只有手足心较热)、尿频便溏、自汗、盗汗、遗精、阳痿、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等症状。治疗此期强直性脊柱炎应坚持补肾填精、通调督脉、强筋健骨的原则,可选用益肾通督汤。其方药组成是:大熟地20克,鹿角胶、龟甲胶、狼狗骨胶、仙灵脾、巴戟肉、补骨脂、菟丝子、炒杜仲、枸杞子、山萸肉、女贞子、当归、白芍、炒白芥子、水蛭各10克,蜈蚣2条,细辛5克,降香、川乌各6克。将蜈蚣研成细末。将除蜈蚣、鹿角胶、龟甲胶、狼狗骨胶以外的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将鹿角胶、龟甲胶、狼狗骨胶、蜈蚣末调入此药中即成,可每日服1剂,分两次服下。

本文摘自《求医问药》年第12期。

六、焦树德:从大偻论治强直性脊柱炎三方强直性脊柱炎是世界上公认的难治病,西医认为本病病因迄今未明,并缺乏特异治疗方法。医院焦树德教授多年来诊治本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早期他认为,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表现来看可将其归属于中医痹病范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认为应考虑建立新的中医病名以适应临床治疗与研究的需要。他提出可将强直性脊柱炎称为“大偻”(该中医病名源出自《*帝内经》),并且仍可归属于痹病的范畴。

焦树德教授认为,该病的发病是因“阳气不得开阖,寒气从之”而形成。督脉为人身阳气之海,督一身之阳;腰为肾府,又与足太阳相表里,所以肾督两虚,寒邪入侵肾督,阳气不得开阖,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肾督阳虚是本病的内因,寒邪入侵是其外因,内外合邪,阳气不化,寒邪内盛,影响筋骨的荣养而致脊柱伛偻,形成大偻。大偻的常见证候有三:

一为肾虚督寒证:腰胯疼痛,喜暖畏寒,膝腿酸软或腰腿疼痛,腰部不能转摇,俯仰受限,见寒加重,得热则舒,或兼男子阴囊寒冷,女子白带寒滑,舌苔薄白或白厚,脉象多见沉弦或尺脉沉弦略细,或弱小。

二为邪郁化热证:腰胯疼痛,性情急躁,五心烦热,膝腿乏力,腰脊僵困,午后或夜间低热,喜见凉爽,大便或干或欠爽,舌苔薄*或少津口燥,脉象多见沉弦细数,或数大有力。

三为痹阻肢节证:除腰胯尻疼痛外,兼见膝、踝、肩、肘等关节疼痛,或上下肢游走串痛,一般痛处喜暖怕凉,女子或兼有痛经、乳少等症。但邪气久郁化热或从阳化热者,则痛处不怕寒反喜凉爽;不化热者舌苔多白,脉多沉弦或浮大兼弦,化热者脉象可兼数。以上三种证候,舌苔可见薄*或*,以肾虚寒证较为多见。

该病的治疗方法以补肾强督为主,佐以活血脉、壮筋骨。如有邪郁化热者,可佐苦以坚肾、化湿清热之品,痹阻肢节者,可适加疏风、散寒、通利关节之品。拟定有常用三方如下:

①补肾强督治偻汤:骨碎补、补骨脂、熟地*、淫羊藿、金狗脊、鹿角胶(或片、霜)、羌活、独活、川续断、杜仲、川牛膝、土鳖虫、桂枝、赤芍、白芍、知母、制附子、炙麻*、干姜、白术、威灵仙、白僵蚕、炙穿山甲、防风。

②补肾强督清化汤:骨碎补、生地*、炒*柏、川续断、杜仲、苍术、川牛膝、金狗脊、鹿角霜、羌活、秦艽、土鳖虫、桑枝、桂枝、赤芍、白芍、知母、制附子、白术、威灵仙、白僵蚕、生薏苡仁。

③补肾强督利节汤:骨碎补、补骨脂、金狗脊、鹿角胶、土鳖虫、杜仲、防风、羌活、独活、川牛膝、姜*、桂枝、赤芍、白芍、知母、制附片、制草乌、炙麻*、白术、青风藤、海风藤、松节、威灵仙、白僵蚕、伸筋草。

七、朱晓鸣先生诊治强直性脊柱炎经验强直性脊柱炎是脊柱及其附属组织的一种慢性疾病,常可累及眼、肺、心血管、肾脏等多个脏器。从本病的主要特点来看,属于中医”腰背痛”、“尪痹”、“督脉病”范围,特别与痹证中“骨痹”、“肾痹”相类似。

《素问·长刺节论篇》谓:“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灵枢·寒热病》篇谓:“骨痹,举节不用而痛”;《素问·痹论篇》谓:“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素问·骨空论篇》谓:“督脉为病,脊强反折”,都是对本病的具体描述。目前缺乏理想药物治之。

朱老师辨证治疗此病收到满意疗效,有力地遏制了病情进展,降低了致残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其治疗特色总结如下。

1.祛风散寒法

发病早期,患者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脊柱及四肢疼痛,活动受限,痛处固定,遇寒则痛甚,夜间加重,并有翻身困难,晨僵,脉弦紧,且病变活动时,往往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

朱老师认为,此期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气血痹阻不通,也是以邪实为主,故治以祛风散寒除湿之法。

常用方药为:制川乌12克,防风10克,威灵仙12克,豨莶草30克,透骨草15克,千年健15克,寻骨风15克,薏苡仁20克,石楠藤15克,桑寄生15克,川芎15克。

如治李某,男,19岁,学生,年3月27日初诊。于3月前自觉出现腰骶部疼痛,每逢咳嗽时则牵引腰背部疼痛,气候变化或寒冷时均感加重,并伴双髋、双膝关节疼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查:双侧骶髂关节均有压迫痛,骶髂关节定位试验、床边试验均阳性。X光摄片示:双骶髂关节模糊,关节间隙变窄。查血ESR53mm/h,CRP10mg/L,ASOV。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辨证为风寒湿痹,治以祛风散寒,活血止痛,佐以补肾。处方:制川乌、威灵仙各12克,防风10克,豨莶草30克,薏苡仁20克,透骨草、千年健、寻骨风、石楠藤、桑寄生、川芎各15克,细辛5克,水煎服。4月18日复诊,腰骶部及髋、膝关节疼痛减轻,晨僵消除,守上方继服。7月19日复诊,疼痛消除,查血ESR、CRP均正常,X光片骶髂关节较前清晰,上方制川乌改为10克继服,至9月15日停药。半年后随访,未再疼痛,疗效巩固。

按:发病早期的病机及治疗,朱老师认为基本同风湿痹、尪痹等疾病,但又略有不同。如早期主要表现为腰骶部及脊柱疼痛,说明不同程度的存在肾虚证候,肾虚是发病的内因,风寒湿邪侵袭是外因。因此,治疗上既要以祛邪为主,又要适当佐以补肾,才能标本兼顾,彻底治愈,故加用桑寄生等补肝肾,祛风湿以扶正祛邪。

2.活血祛风法

本病也同风湿痹、尪痹一样,发病后不同程度的存在气血瘀滞,经络不通,且疼痛主要在腰骶及脊柱,说明病位以肾督经脉为主。因此,加用活血药,促进肾督经脉气血运行,既可缩短疗程,又有显著的止痛作用。

如治冯某,女,23岁,农民,年11月21日初诊。于1年前出现膝关节疼痛,1月后又感腰骶部及脊柱疼痛,痛处拒按,部位固定,日轻夜重,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背僵硬尤甚,活动后可缓,解每逢气候变化或寒冷时均感加重,并伴双髋、双膝关节疼痛,经多次更医治疗,均无明显好转。舌淡红略暗,苔薄白,脉弦紧。查:双侧骶髂关节压迫痛,骶髂关节定位试验、床边试验均阳性。X光摄片示:双骶髂关节模糊,关节间隙增宽。查血ESR48mm/h,CRP10mg/L,ASOV。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辨证为风寒湿痹,治以祛风散寒,活血止痛。处方:制川乌、威灵仙、桂枝各12克,防风10克,豨莶草、薏苡仁各30克,透骨草、千年健、寻骨风、石楠藤、桑寄生、川芎各15克,穿山甲10克,土元6克,加*酒煎服。12月9日复诊,关节疼痛减轻,晨僵已不明显,守上方继服。年2月18日复诊,疼痛消除,查血ESR、CRP、ASO均正常,上方制川乌减为9克继服。3月15日复诊,无任何自觉症状,验血均正常,嘱服壮腰健肾丸巩固疗效。

本病具有痛处拒按,部位固定,日轻夜重,翻身困难,晨起或久坐后起立时腰背僵硬尤甚,活动后可缓解等血瘀证候特点。治疗时,若只祛邪,而忽略活血或以平和之活血药,则难以使气血畅通,迅速驱邪;故朱老师于方中加入穿山甲、土元等虫类活血药物加*酒煎服,以增强活血通经,根除顽疾之功,达到治愈目的。

3.补益肾督法

本病病变主要在腰骶部及脊柱,随着病情的发展,骨质受损严重,易出现脊柱强直和畸形,发生功能障碍,说明随着病情的进展,肾虚证候越来越突出。因此,朱老师常用生熟地、山茱萸、桑寄生、淫羊藿、狗脊、杜仲、续断、鹿角胶(霜)、制附子等药物补益肾督。

如治李某,男,21岁,年11月3日初诊。腰骶部及脊柱疼痛,晨僵1年,伴双肩、双肘、双膝关节疼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X光摄片示:双骶髂关节硬化,增宽,脊柱骨质疏松,骨突关节模糊。诊断为强直性脊椎炎。辨证为肾督空虚,寒湿痹阻。处方:制川乌、山茱萸、当归各12克,鹿角胶10克,桑寄生、豨莶草各30克,熟地24克,狗脊、续断、石楠藤、杜仲、川芎各15克,日1剂,水煎服。2月后复诊,晨僵消除,疼痛减轻。继服上方2个月后再诊,述仅在劳累时有隐痛感,守上方隔日1剂,继服2月以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复发。

朱老师认为: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督脉总督一身之阳,贯脊直上,故肾督空虛是本病的内因,风寒湿邪乘虚侵袭是本病的外因,内外合邪形成本病。因此,将补益肾督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并随肾虚的侧重不同而组方用药,从而收到了理想的疗效。

4.搜风通络法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既有腰脊强痛,转侧不利,又有遇风寒则痛甚等症状,说明风邪不但客人足太阳经、足少阴经,也入督脉。发病后往往内外合邪、表里俱病,因此,部分病人病情顽固,邪伏较深。

平和之品难以取效,朱老师于方中加入虫蚁之类搜风通络,使经行络通,邪去正复,疗效大增,常用白花蛇、蜈蚣、全蝎等药搜剔窜透。

如治王某,男,29岁,年11月23日初诊。腰脊强痛3年,曾多次服消炎痛、布洛芬及中成药,疼痛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却逐渐加重,舌淡红苔薄白,脉紧。X光摄片示:左骶髂关节模糊,关节间隙增宽。血ESR、CRP均正常,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辨证为风寒湿痹。处方:制川乌、红花、威灵仙各12克,细辛、防风各10克,薏苡仁30克,川芎、桑寄生、杜仲、石楠藤、透骨草各15克,全蝎6克,蜈蚣2条,日1剂,水煎服。连服2月后,晨僵消除,疼痛减轻。年3月14日复诊时,疼痛消除,守上方将制川乌改为9克,继服3月巩固疗效。

5.化痰通络法

部分病人由于反复不愈,久病入络,经络不通,气血壅滞,致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凝聚成痰,痰瘀互结,阻闭经络,深入骨骱,故可见到关节肿胀、畸形,舌淡紫苔白腻,脉沉涩等痰瘀交阻症状;配伍化痰药物,可有助于消除关节肿胀等症状,常用白芥子、半夏、南星、白术等药。

如治李某,男,18岁,农民,年7月11日初诊。4个月前,因腰骶及脊柱疼痛,在我院诊为强直性脊柱炎,服中药治疗(用药不详)后,症状减轻,因未能坚持用药,病情逐渐加重。现腰骶部、脊柱疼痛强直,晨僵,伴双髋、双膝及双踝关节疼痛并有肿胀,舌淡紫苔白略腻,脉沉涩。X光摄片示:双骶髂关节模糊,骨质疏松,方形变;ESR、CRP正常,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辨证为痰瘀闭阻。处方:制川乌、桃仁、红花、威灵仙各12克,豨莶草30克,川芎、石楠藤、桑寄生各15克,白芥子10克,天南星、全蝎各6克,蜈蚣2条,日1剂,水煎服。9月23日复诊,疼痛减轻,关节肿胀消除,守方继服。12月7日复诊,关节已不疼痛,只在劳累时有隐痛感,守上方隔日1剂,继服2个月巩固疗效。

注:本文选摘自《临证秘验录》,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朱晓鸣述,苏玲等主编,年8月。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